党团建设

League building

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党建工作 >> 正文

【党史学习】感人至深的“彝海结盟”

发布日期:2021-06-01    作者:     点击:

84年前,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留下了“彝海结盟”的民族团结佳话。

1935年5月,中革军委为了迅速北进,达到渡过大渡河、向红四方面军靠拢、在川西北建立苏区的目的,决定从泸沽经冕宁、大桥、拖乌到安顺场。这条路线避开了敌军主力部队,但要经过彝族聚居区。

当年,通过彝区很不容易。地方军阀不仅残酷剥削,还挑拨彝族家支之间进行械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加上语言上的隔阂,沟通起来更为困难。红军是如何和平通过彝区的?“彝海结盟”的故事为何代代相传至今?

当年,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以水代酒,“彝海结盟”,立下“彼此愿永结弟兄,肝胆相照,团结如一,永不反悔”的誓言。此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区,不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历经80多年岁月,彝海结盟的民族情谊仍坚定如初,彝海结盟,愿同生死,彰显的红军与彝族同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构筑起一座肝胆相照、团结如一的民族团结丰碑,让我们感受到长征途中的彝汉情。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胜利,是中共党史上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光辉典范,不仅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础,也成为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彝海歃血为盟的故事。

关闭